找到相关内容1088篇,用时1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人生指南《显密圆通是法王正道,法界梵音》(4)

    又总在空中。  身不犯杀盗淫,口不犯绮语、恶口、和妄语,意没有贪、嗔、痴。身口意三业清净,自然智慧现前达到超凡尊贵,净身定慧,做到了终生戒杀、放生、吃素。吃斋是活着吃亏,因为未能满足美食之欲,不能...异口同声地认为显宗是密宗的基础。所以,应该说藏传佛教是显密并举的。不过,阿底峡尊者在《菩提道距论》的最后指出,密宗比显宗的地位更高。并将密宗经典按等次分为四部分,宗喀巴大师也认为,成佛之道只有大乘,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62657059.html
  • 《法华大成悬谈》辑要

    和道共戒。(定共戒,悟真伏惑,道共戒,证真断惑)   注⑤ 三业七支:三业谓身口意三业,七支谓身三支口四支,(妄言、绮语、恶口、)   注⑥ 三车一车:三车谓羊车(喻声闻乘)鹿车(喻缘觉乘...定道:即拣别不同于定共戒和道共戒。(定共戒,悟真伏惑,道共戒,证真断惑)   注⑤ 三业七支:三业谓身口意三业,七支谓身三支口四支,(妄言、绮语、恶口、)   注⑥ 三车一车:三车谓羊车(...

    清金台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1758262.html
  • 法学与佛学的对话

    意识之上的东西,按照佛学的讲法,人应该有八识。  李:就是眼、耳、鼻、、身、意识,我们法学最多只到这层,而对于佛学来讲,还有识,那就是,末那识和阿赖耶识。是不是,杨老师?  杨佛兴老师(以下简称...一般人,身业不净,杀、盗、淫;口业不净,妄言、绮语(歪曲事实真相),恶口、;意业不净,贪、嗔、痴。身口意三业不断造业,但是你所造的业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,反作用力所形成的业种就深藏于阿赖耶识(就是...

    曲新久 李永军 杨佛兴 班文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93858470.html
  • 参悟佛教(2)

    上的杀生、偷盗、邪淫;语言上的妄言、绮语、、恶口。为善者,意念上的不净观、慈悲观、因缘观;行为上的放生、布施、净行;语言上的诚实语、质直语、柔软语、和诤语。而这些善恶之业,也就在我人一念之间的差别...惠果所奠定的密宗。这些宗派创立之后,随着隋唐中国对外交通的开拓,不久即传播海外。  6、宋 北荣初期,朝廷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。建隆元年(960)普度蹭人8000人,继之又派行勤等157八赴印度求法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33958734.html
  • 团结起来,发扬佛教优良传统,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作贡献

    还要有戒律。佛教讲解脱,解脱与戒律是一致的。佛教有四个根本戒:不杀、不盗、不淫、不妄语(包括不说谎、不绮语、不、不恶口)。当然,作和尚还要守很多戒,但根本戒是这四个。今天讲道德是共户主义道德,所有...民族宗教徒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。它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,又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。  从世界观来说,宗教与科学社会主义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。但是这种思想体系并存于整个社会主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40159383.html
  • 文珠法师:六道轮回

    第七识和罪恶的第六识所作的善恶业力牵着走;犹如醉汉,不辩邪正真伪,仅凭七识所幻起的错觉而分别取舍,喜怒无常,因而贪、而嗔、而痴。由于贪嗔痴的心理毒素策动身口,而杀、而盗、而淫,而妄言,而,而恶口,...

    文珠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64159527.html
  • 人生佛教的经言祖语(1)

    ,著于人鬼,神明记识,自入三途,无量苦海,辗转其中,累劫难出,痛不可言。   其四者,世间人民,不念修善,恶口,妄言绮语,憎嫉善人,败坏贤明。不孝父母,轻慢师长,朋友无信,难得诚实,尊贵自大,谓己...。我尚不喜人加粗言,他亦如是,云何于他而起骂辱?是故于他不行恶口。如上说,我尚不喜人作绮语,他亦如是,云何于他而作绮语?是故于他不行绮饰。如上说,如是七种,名为圣戒。“   《杂阿含经》卷三七(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34259908.html
  • 佛教祈愿心灵的探索:以净土信仰为核心

    通总的忏悔“从无始已来,乃至今身”的杀生、偷盗、邪淫、妄语、绮语、恶口、、破戒等等,无量无边的罪过(T47.447a)。而对于往生净土的期待,则是观察、礼赞西方极乐净土的“无有众苦,但受诸受”,...基督教的宗教经验分为不同的种类型。也就是,西方宗教传统所揭示的终极经验,基于上帝是唯一的,且是有位格的,因此其终极经验为“既敬畏又向往的经验”(the numinous experience),而佛教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40259927.html
  • 宗喀巴菩萨戒思想之研究(1)

    菩萨舍离杀、盗、邪淫、妄语、恶口、粗言   、、杂语、贪、恚、邪见,具持十善。”(大正九,页四七   五中)   此是就身口意之舍离恶行而具善,以说明菩萨所持之清净戒。   由以上的内容可以推知:《...客观性的类论题互相对照,以做为本文探讨宗喀巴菩萨戒思想内涵原则的论题发展背景,目的即为了能衬托出宗喀巴菩萨戒思想特色之定位─以系统式的理论思维,阐释融贯大小乘戒法的原则,建构大乘的实践理论。其建构实践...

    王惠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0760060.html
  • 宗喀巴菩萨戒思想之研究(2)

      “不退转大士持戒,身自不杀,教人不杀;身自不盗,教人不盗   ;身自不淫,教人不淫;身自不、恶口、妄言、绮语、嫉妒   、恚、痴,是十戒皆自持。复教彼守行,梦中自护十戒,面见如   是。”(...心而言戒之不可尽,当生死流转时,出家菩萨是否会同时保有种戒?又或只能保留某一形式的戒律?或者,在成佛证果之前的过程中,在发心受戒之后,生死流转的隔世中,是否仅依于菩萨心即可成菩萨道的行持,不需要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0860061.html